註01-01
【一】臣松之案。祝公、司徒祝恬也。
註01-02
【二】儉、郤正祖也。
註01-03
【三】續漢書曰。是時用劉虞爲幽州、劉焉爲益州、劉表爲荊州、賈琮爲冀州。虞等皆海內清名之士、或從列卿尚書以選爲牧伯、各以本秩居任。舊典。傳車參駕、施赤爲帷裳。
臣松之按。靈帝崩後、義軍起、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、然後劉表爲荊州、不與焉同時也。
漢靈帝紀曰。帝引見焉、宣示方略、加以賞賜、敕焉爲益州刺史。前刺史劉雋、郤儉皆貪殘放濫、取受狼籍、元元無聊、呼嗟充野、焉到便收攝行法、以示萬姓、勿令漏露、使癰疽決潰、爲國生梗。焉受命而行、以道路不通、住荊州東界。
註01-04
【四】陳壽益部耆舊傳曰。董扶字茂安。少從師學、兼通數經、善歐陽尚書、又事聘士楊厚、究極圖讖。遂至京師、游覽太學、還家講授、弟子自遠而至。永康元年、日有蝕之、詔舉賢良方正之士、策問得失。左馮翊趙謙等舉扶、扶以病不詣、遙於長安上封事、遂稱疾篤歸家。前後宰府十辟、公車三徵、再舉賢良方正、博士、有道皆不就、名稱尤重。大將軍何進表薦扶曰「資游、夏之德、述孔氏之風、內懷焦、董消復之術。方今幷、涼騷擾、西戎蠢叛、宜敕公車特召、待以異禮、諮謀奇策。」於是靈帝徵扶、卽拜侍中。在朝稱爲儒宗、甚見器重。求爲蜀郡屬國都尉。扶出一歲而靈帝崩、天下大亂。後去官、年八十二卒于家。始扶發辭抗論、益部少雙、故號曰(致止)[至止]、言人莫能當、所至而談止也。後丞相諸葛亮問秦宓以扶所長、宓曰「董扶褒秋毫之善、貶纖芥之惡。」
註02-01
【一】益部耆舊雜記曰。李權字伯豫、爲臨邛長。子福。見犍爲楊戲輔臣贊。
註02-02
【二】英雄記曰。劉焉起兵、不與天下討董卓、保州自守。犍爲太守任岐自稱將軍、與從事陳超舉兵擊焉、焉擊破之。董卓使司徒趙謙將兵向州、說校尉賈龍、使引兵還擊焉、焉出青羌與戰、故能破殺。岐、龍等皆蜀郡人。
註03-01
【一】英雄記曰。範(聞)父焉爲益州牧、董卓所徵發、皆不至。收範兄弟三人、鎖械於郿塢、爲陰獄以繫之。
註03-02
【二】典略曰。時璋爲奉車都尉、在京師。焉託疾召璋、璋自表省焉、焉遂留璋不還。
註03-03
【三】英雄記曰。範從長安亡之馬騰營、從焉求兵。焉使校尉孫肇將兵往助之、敗於長安。
註03-04
【四】英雄記曰。焉死、子璋代爲刺史。會長安拜潁川扈瑁爲刺史、入漢中。荊州別駕劉闔、璋將沈彌、婁發、甘寧反、擊璋不勝、走入荊州。璋使趙韙進攻荊州、屯朐䏰。上蠢、下如振反。
註04-01
【一】英雄記曰。龐羲與璋有舊、又免璋諸子於難、故璋厚德羲、以羲爲巴西太守、遂專權勢。
註04-02
【二】英雄記曰。先是、南陽、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、收以爲兵、名曰東州兵。璋性寬柔、無威略、東州人侵暴舊民、璋不能禁、政令多闕、益州頗怨。趙韙素得人心、璋委任之。韙因民怨謀叛、乃厚賂荊州請和、陰結州中大姓、與俱起兵、還擊璋。蜀郡、廣漢、犍爲皆應韙。璋馳入成都城守、東州人畏(威)[韙]、咸同心幷力助璋、皆殊死戰、遂破反者、進攻韙於江州。韙將龐樂、李異反殺韙軍、斬韙。
漢獻帝春秋曰。漢朝聞益州亂、遣五官中郎將牛亶爲益州刺史。徵璋爲卿、不至。
註04-03
【三】臣松之案。魏臺訪「物故」之義、高堂隆答曰「聞之先師。物、無也。故、事也。言無復所能於事也。」
註04-04
【四】漢書春秋曰。張松見曹公、曹公方自矜伐、不存錄松。松歸、乃勸璋自絕。
習鑿齒曰。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、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、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、豈不惜乎!是以君子勞謙日昃、慮以下人、功高而居之以讓、勢尊而守之以卑。情近於物、故雖貴而人不厭其重。德洽羣生、故業廣而天下愈欣其慶。夫然、故能有其富貴、保其功業、隆顯當時、傳福百世、何驕矜之有哉!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
註04-04
註04-a
墊音徒協反。
註04-b
音浮。
【五】吳書曰。璋以米二十萬斛、騎千匹、車千乘、繒絮錦帛、以資送劉備。
註05-01
【一】吳書曰。闡一名緯、爲人恭恪、輕財愛義、有仁讓之風、後疾終於家。
註06-01
【一】孔衍漢魏春秋曰。許負、河內溫縣之婦人、漢高祖封爲明雌亭侯。
臣松之以爲今東人呼母爲負、衍以許負爲婦人、如爲有似、然漢高祖時封皆列侯、未有鄉亭之爵、疑此封爲不然。
註06-02
【二】張璠曰。劉璋愚弱而守善言、斯亦宋襄公、徐偃王之徒、未爲無道之主也。張松、法正、雖有君臣之義不正、然固以委名附質、進不顯陳事勢、若韓嵩、(劉光)[劉先]之說劉表、退不告絕奔亡、若陳平、韓信之去項羽、而兩端攜貳、爲謀不忠、罪之次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