註01-01
【一】事見風俗通。
註01-02
【二】山海經曰「君子國、衣冠帶劒、食獸、使二文虎在旁。」外國圖曰「去琅邪三萬里。」山海經又曰「不死人在交脛東、其爲人黑色、壽不死。」並在東方也。
註01-03
【三】竹書紀年曰「后芬發卽位三年、九夷來御」也。
註01-04
【四】竹書紀年曰「后泄二十一年、命畎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風夷、陽夷。后相卽位二年、征黃夷。七年、于夷來賓、後少康卽位、方夷來賓」也。
註02-01
【一】孔安國尚書注曰「東方之地、曰嵎夷。暘谷、日之所出也」。
註02-02
【二】太康、啓之子也。槃于游田、十旬不反、不恤人事、爲羿所逐也。
註02-03
【三】少康、帝仲康之孫、帝相子也。竹書紀年曰「后發卽位元年、諸夷賓于王門、諸夷入舞。」
註02-04
【四】仲丁、殷大戊之子也。竹書紀年曰「仲丁卽位、征于藍夷」也。
註02-05
【五】武乙、帝庚丁之子、無道。爲革囊盛血、仰而射之、命曰「射天」也。
註03-01
【一】尚書武王崩、三監及淮夷畔、周公征之、作大誥。又曰、成王既伐管叔蔡叔、滅淮夷。
註03-02
【二】博物志曰「徐君宮人娠而生卵、以爲不祥、棄於水濱。孤獨母有犬、名鵠倉、持所棄卵、銜以歸母。母覆煖之、遂成小兒、生而偃、故以爲名。宮人聞之、乃更錄取。長襲爲徐君。」尸子曰「偃王有筋而無骨、故曰偃」也。
註03-03
【三】水經注曰、黃水一名汪水、與泡水合、至沛入泗。自山陽以東、海陵以北、其地當之也。
註03-04
【四】史記曰「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、得赤驥、盜驪、驊騮、騄耳之駟。西巡狩、樂而忘歸。」
註03-05
【五】造父、解見蔡邕傳。
註03-06
【六】武原縣、故城在、今泗州下邳縣北。徐山在其東。博物志曰「徐王妖異不常。武原縣東十里、見有徐山石室祠處。偃王溝通陳蔡之閒、得朱弓朱矢、以己得天瑞、自稱偃王。穆王聞之、遣使乘駟、一日至楚、伐之。偃王仁、不忍鬬、爲楚所敗、北走此山」也。
註03-07
【七】毛詩序曰「江漢、尹吉甫美宣王也。能興衰撥亂、命召公平淮夷。」其詩曰「江漢浮浮、武夫滔滔。匪安匪游、淮夷來求。王命召虎、式辟四方、徹我土疆。」
註03-08
【八】左傳。楚靈王、蔡侯、陳侯、鄭伯、許男、淮夷會于申。
註04-01
【一】前書曰「朝鮮王滿、燕人。自始全燕時、嘗略屬真番、朝鮮、爲置吏築障。漢興屬、燕王盧綰反入匈奴、滿亡命東走、渡浿水、居秦故空地、稍役屬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任者、王之、都王險」也。
註04-02
【二】前書。莽發高句麗兵當伐胡、不欲行、郡縣彊迫之、皆亡出塞、因犯爲寇。州郡歸咎於高句麗侯騶、嚴尤奏言貉人犯法、不從騶起、宜慰安之。
註05-01
【一】左傳曰。仲尼學鳥名於郯子、既而告人曰「吾聞之、天子失官、學在四夷、其信也。」
註06-01
【一】索或作橐、音度洛反。
註06-02
【二】姙音人鴆反。
註06-03
【三】牢、圈也。
註06-04
【四】蘭卽欄也。
註06-05
【五】今高麗中有蓋斯水、疑此水是也。
註06-06
【六】豽似豹、無前足、音奴八反。
註06-07
【七】魏志曰「牛蹏解者爲凶、合者爲吉。」
註07-01
【一】案今高驪五部。一曰內部、一名黃部、卽桂婁部也。二曰北部、一名後部、卽絕奴部也。三曰東部、一名左部、卽順奴部也。四曰南部、一名前部、卽灌奴部也。五曰西部、一名右部、卽消奴部也。
註07-02
【二】古鄒大加、高驪掌賀客之官、如鴻臚也。
註07-03
【三】前書。元封中、定朝鮮爲真番、臨屯、樂浪、玄菟四部。
註07-04
【四】前書音義「龍星左角曰天田、則農祥也。辰日祠以牛、號曰零星。」風俗通曰「辰之神爲靈星」、故以辰日祠於東南也。
註07-04
【一】魏氏春秋曰「遼東郡西安平縣北、有小水南流入海、句驪別種因名之小水貊。」
註08-01
【一】華麗縣、屬樂浪郡。
註08-02
【二】縣名、屬遼東郡也。
註09-01
【一】郡國志西安平、帶方、縣。並屬遼東郡。
註10-01
【一】蓋馬、縣名、屬玄菟郡。其山在今平壤城西。平壤卽王險城也。
註10-02
【二】夾音狹。
註11-01
【一】魏志曰、毌丘儉遣王頎追句驪王宮、窮沃沮東界、問其耆老所傳云。
註12-01
【一】前書曰、箕子教以八條者、相殺者以當時償殺、相傷者以穀償、相盜者男沒入爲其家奴、女子爲婢、欲自贖者人五十萬。音義曰「八條不具見也。」
註12-02
【二】武帝年也。
註12-03
【三】番音潘。
註13-01
【一】高三尺、乘之可於果樹下行。
註14-01
【一】魁頭猶科頭也、謂以髮縈繞成科結也。紒音計。
註14-02
【二】魏志曰「諸國各有別邑、爲蘇塗、諸亡逃至其中、皆不還之。蘇塗之義、有似浮屠。」
註15-01
【一】]皆其官名。
註15-01
【二】扁音補典反。
註16-01
【一】廉斯、邑名也。諟音是。
註17-01
【一】案、今名邪摩(惟)〔堆〕、音之訛也。
註18-01
【一】鵲、或作雞。
註18-01
【二】說文曰「坋、塵也。」音蒲頓反。
註19-01
【一】鯷音達奚反。
註19-02
【二】事見史記。
註19-03
【三】沈瑩臨海水土志曰「夷洲在臨海東南、去郡二千里。土地無霜雪、草木不死。四面是山谿。人皆髡髮穿耳、女人不穿耳。土地饒沃、既生五穀、又多魚肉。有犬、尾短如麕尾狀。此夷、舅姑子婦臥息共一大牀、略不相避。地有銅鐵、唯用鹿格爲矛以戰鬬、摩礪青石以作弓矢。取生魚肉雜貯大瓦器中、以鹽鹵之、歷月所日、乃啖食之、以爲上肴」也。
註20-01
【一】扃、關也。
註20-02
【二】擾、亂也。
註21-01
【一】謂衞滿也。
註21-02
【二】衞滿入朝鮮、既雜華夏之風、又澆薄其本化、以至通於漢也。
註21-03
【三】偏、遠也。